三个丢球一个进球,和日本队能拼到最后才是正常的中国队
两个月之后再遇日本队,中国队的情绪已经发生过了剧烈的起伏和变化。
两个月前的0-7,以及之后累积出来的三连败,一度将伊万科维奇推到了下课边缘,然而从这之后,中国队又在印尼和巴林的身上取得了连胜,于是出现在厦门的这支国足,又让大家获得了一些信心:
主场取胜的可能性自然是微乎其微,但总不至于再吃到一次惨败了吧?甚至,能否也让日本队感受到一点压力呢?
球迷们这么想,赛前发布会上的伊万科维奇也已经没有了此前的低调,他表示任何结果都是有可能的,心态已经和两个月前完全不同。
于是,中国队打出了不一样的样子。
虽然球队上下和内外的信心都积攒了起来,但伊万科维奇没有足够的主力球员。
客战巴林,中国队损失了多名主力球员,所以在对阵日本队的这场比赛,主力双前锋全部缺席,进攻组只剩韦世豪一人,而中场位置也没有了李源一,伤病一直蔓延到了后卫线上的左后卫位置。
基于这样的情况,主场作战的中国队自然只能从低位打起,通过上力量和对抗的方式给对手制造压力,但和此前不一样的是,以长球为主的推进套路已经很难奏效:
尽管韦世豪和中后场队友表示打一打身后,但这个想法未免也显得有些简单:
由韦世豪、林良铭和曹永竞组成的进攻组,自然也没有什么能力来打出地面的配合:
这种通过边线球形成的机会,就算是很不错的表现了:
所以和此前两场对阵印尼和巴林的比赛完全不同,中国队曾经有效的推进和进攻效率全部走低,威胁日本队的后场,从而缓解自身后场的压力的模式已经很难走通了。
当然了,即便张玉宁和拜合拉木还在,你也很难指望国足这种相对简单的方式还能有多高的效率,但既然不在了,中国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了。
因为向前的动力难以释放,这样一来,球队的续航能力,尤其是各个位置的体能就需要遭受更多的考验,毕竟中国队的防守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。
诚然,上半场的中国队在运动战的防守表现还算不错,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让日本队顺利地把进攻打到前场,而且在中国队各个点位的压迫之下,还会出现不少失误:
但日本队的战术素养显然不是巴林和印尼可以比拟的,所以在比赛10分钟区间,日本队就已经打出了30米高度的横向地面转移:
甚至还在之后,通过这样的方式制造了VAR回看的危险:
这种右肋进攻打不成,迅速转到左肋的尝试,也是中国队在此前两场感受不到的防守压力:
所以在这之后,中国队纵然还有这样的机会打出:
但形势显然是在朝着日本队的一方偏转,尤其是日本队的右肋方向,进攻烈度逐渐增加,进而将中国队拉回半场,直至形成压制:
最终在第39分钟,日本队通过定位球进攻打进了第一球:
实际上,两支球队的首回合也是类似的剧情,中国队在体能尚可维持的时候,还能形成一定的周旋能力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无球导致的体能消耗逐渐累积出来,很多事情也就做不到了:
于是就和两个月前一样,日本队再次在半场临近结束时,打进了第二球:
很显然,类似的剧情再次上演,0-7的阴霾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头上。
两个月前的第二个丢球,让伊万科维奇做出了错误的判断,进而导致了中国队在下半场的彻底崩盘。两个月后的第二个丢球,还是通过定位球的失分,而且有了此前几场比赛的收获,伊万科维奇也对自己的战术和球员之间的契合程度有了一定的信心,这一次的他没有贸然行事。
而且在主场作战,中国队自然也会对自身有着更多的信心,于是在下半场回来之后,借助中场休息所积累出来的体能情况,中国队在下半场选择发力:
这一点倒是可以理解,毕竟已经两球落后,而且主场作战的中国队势必需要给自己和球迷一个交代,总不能真的从0守到90分钟。
所以在下半场回来,中国队发力的样子非常清晰,投入进攻的人手和力度都增加了很多,当然了,这也会暴露中后场的空间。
所以,风险和机会并存,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个运气了。
第48分钟,中国队在后场完成抢断,谢文能单兵推进,趟掉远藤航之后,为中国队打开了进攻局面,而且谢文能出球之后还继续向前施压,成功吸引了防守注意力,让身后的林良铭有了射门的机会:
很显然,谢文能是这次进攻的第一功臣。
在长球和地面推进都趋于低效的时候,谢文能用自己的单兵能力为中国队打出了一条关键的通道,而且出球之后的跑动和施压,也形成了很好的牵制效果。
因为,他真正地打出了日本队的阵型和战术问题。
本场比赛,森保一这边的阵型和战术依旧相当大胆,采用了343结构,而且不设专门的翼卫球员,而是由打在两个边路的边锋占据宽度:
所以,这是一个完全以有球和进攻为起点的战术布置,当然了,日本队在亚洲也本身具备这样的能力,所以由此导致的攻守失衡不是什么大问题,毕竟亚洲层面难有对手能真的考验到他们这一点。
然而,没有球队能够常态性地捕捉他们的防守问题,不代表没有球队能够偶然间地捕捉到他们的问题。
哪怕是中国队。
从林良铭起脚的方式和位置就能看得出来,他的身边显然缺少一名防守球员,因为正是谢文能的前插,带走了日本队的右中卫,从而让林良铭进入到了空间之中。
所以,这一块肯定是有问题的。从阵型角度来说,就是翼卫没有到位,也就是伊东纯也没有防到底,导致了边中卫身后的空间被捕捉。
但在攻转守的时候,伊东纯也是不是真的有这个职责,这一点也不好说,毕竟日本队可能真的预设了这个问题不会经常出现,所以第一责任人可能也是远藤航,他被谢文能趟掉是不应该的。
但不管日本队赛后怎么在复盘中看这个丢球,毫无疑问的就是,谢文能是这次进攻成型的第一功臣。
而且,有了这个进球,即便再输一个大比分,中国队也能有所交代了。
这个进球显然有力地提振了中国队的信心,但信心的提升,不会掩盖所有的问题。
因为仅仅5分钟之后,日本队就将领先优势重新拉开。
伊万科维奇的442菱形中场,不管你从哪个角度来看待,有一点都是很明确的,就是这个阵型和站位会很有效地帮助中国队在中路进行防守,人数也多,层次也够,只要体能充足,覆盖到位,对手的很多进攻都可以化解。
但是,442菱形中场的弊病也很清晰,就是边路的空当过于明显,四后卫无法有效覆盖,外围也覆盖不住,毕竟这是一个相对聚焦于中路和纵向空间的站位,所以,最忌讳的就是被对手将两个边路快速连接。
上半场的日本队,在地面就有过类似的尝试,威胁就已经很大了,但当时他们出现的问题就是左半扇的能力确实相对有限,尤其是他们的左边锋。
而到了下半场,日本队的进攻变得更具有针对性,左路的职责就变成了吸引和调动中国队的防守,右路负责在弱侧接球之后进行一对一的进攻。
第53分钟的进球,实际上就是这一思路的体现:
而且还不止这一次,第57分钟又尝试了一下:
所以,森保一这边的半场调整其实也很不错,只不过防守端的一次纰漏让中国队抓住了机会,而在比分重新拉开之后,日本队就没有太多紧张的时候了。
这个时候,反倒是中国队需要紧张起来,因为比赛正在临近60分钟这个时间点。
前四场比赛比赛,中国队表现不佳的时间点就在这里。
因为我们的球员年龄普遍偏大,因为442菱形中场对球员的执行能力普遍要求过高,因为伊万科维奇经常出现换人不及时的问题,所以每每到了这个时间点,中国队就会出现强度下降的风险。
上一场没有出现这个问题,是因为我们在上半场和半场各换了一个伤员,而在这场比赛,伊万科维奇在60分钟区间换上了张玉宁和李源一。
此前传出受伤的主力球员还能替补,伊万科维奇自然也有将他们尽快换上去的动力,所以中国队不至于崩盘的结局,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基本确定了。
因为我们的换人会让球队越换越好,强度就可以维持住了。
所以在换人之前,中国队还可以依靠谢文能:
换人之后,张玉宁就可以带动球队发力了:
所以,比赛就这样进入到了70分钟区间。
这个时候,中国队再出伤病情况,伊万科维奇在对位换下蒋圣龙的同时,也换上了上一场表现不错的替补王子铭,一前一后都有了新生力量,而且外场四个点位都有了调整,中国队就能跟得上对手了。
当然了,即便如此,你也很难避免自身的防守会出现问题,所以比赛末段,日本队在中路都能打出配合:
加上伤停补时这次传中,也颇具威胁:
人家毕竟是效力于五大联赛的球员,能力,自然就包括体能,会显著优于中国队的球员,加上人家球员的新赛季只开始3个月,我们的赛季都结束了,体能状况自然不同,所以局部出现空当和跟不上的问题,其实也很正常。
但中国队的能力,还不至于让人一捅就漏,所以,一场让人可以接受的1-3就这样出炉了。
很显然,两个月之后,四场高强度比赛之后,中国队已经不同了。
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才是中国队在面对日本队时应有的表现。我们当然会输给对手,这一点毫无疑问,但我们的球员再差,也不是没有能力打出反制和进攻的。
所以,1-3才是正常的差距,而0-7则是不正常的。不知道那些在0-7之后恨不得把输球的原因简单粗暴地推到中国足球的制度、框架,甚至是中国人的人种或人性问题的朋友们,会如何看待这个结果。
要知道,这还是一支完全没有归化球员的中国队打出来的比赛。
而中国队之所以能把差距恢复到正常范畴当中,是因为我们在简单的战术下选择了合适的球员,并且通过换人和调整弥补了自身的短板,尽可能地在场上维持强度和能力,在四场比赛之后,这是中国队的最大收获。
而且在四场比赛之后,70多岁的伊万科维奇似乎也真正地认识到了五换对于中国队的重要性。
这个岁数了还能在战术能力上取得进步,伊万科维奇也需要感谢这份工作。
从这场比赛开始,第二回合就拉开了大幕。
如果说,我们用了足足三场比赛交了十八强赛的学费,那么这场比赛,显然就是第二回合的一个还算可以接受的开始了。
既然我们可以在主场,在日本队身上,少丢一个净胜球,那么我们也应该在澳大利亚和沙特的身上去收获更多了,更不用说是在已经取胜的印尼和巴林的身上。
所以,希望球队和伊万科维奇都可以在这三场比赛后认真总结,找准我们打出强度、维持强度的关键原因,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极其胶着的小组,给自己尽力打出一个不错的结果。
美加墨可能还是梦,但附加赛不该是梦了。